Logo
Overview

观纪录片《苏轼》(下)

2025年10月9日
1 分钟阅读时长
index

之前看完但忘发了,补一个……

第四集

纵观中国文化史,苏东坡始终是一位深受世人喜爱的文人 —— 不仅寻常百姓感念他的豁达通透,无数后世文人更对他倾心着迷,为其融才情、风骨与温度于一身的人格深深折服。在艺术领域,苏东坡亦留下开创性贡献,他率先提出文人画的核心美学标准,明确主张绘画应重 “意趣” 而非拘于 “形似”,打破了此前绘画一味追求写实的传统桎梏,为中国传统绘画注入了更浓郁的文人精神与思想深度。

人生际遇的起伏中,苏东坡的豁达在黄州时期尤为鲜明:彼时他因 “乌台诗案” 谪居于此,曾亲自养蚕耕作,一心想做个安然自足的农夫,在田园劳作的质朴中安放颠沛的身心;然而命运的浪潮从不停歇,他尚未能久享这份平静,便又一次面临人生的重大转折。

而在朝堂与私交的维度里,苏东坡与王安石的交集更显君子之风 —— 二人曾因变法政见不同展开 “君子之争”,虽立场相悖,却始终恪守文人底线,从未将分歧演变为私怨;即便到了晚年,王安石早已退居金陵、淡出朝堂,仍时常默默关注着苏东坡的人生动向,这份超越立场的敬重,已然胜过许多寻常情谊。最终,二人晚年在金陵的相会,更成为千古流传的文化佳话:过往的政见分歧早已在时光中消解,他们围坐一堂,畅谈诗文典故,共话人生感悟,那份坦荡相知、超越纷争的画面,至今仍是中国文化史上 “和而不同” 的典范,定格成令人心折的千古一遇之景。

第五集

苏东坡的一生,始终在仕途起伏与精神求索中坚守本心,既未因朝堂风波磨去棱角,亦未因境遇困顿失却民生关怀。自外放后重返朝廷,他依旧难改刚直本性,面对掌权者的主张,始终以 “实事求是” 为为政原则,不愿为迎合权势而妥协,最终再次陷入对立的境地。面对这般不被世俗接纳的境遇,他索性以 “一肚皮的不合时宜” 自嘲,话语间没有怨怼,反倒透着不趋炎附势的天真淳朴,将人格中的纯粹展现得淋漓尽致。

而当他走出朝堂,在地方任职的岁月里,这份坚守更化作了切实的民生担当。此前在黄州时,他曾主持修建遗爱湖,以一汪碧水为载体,深情赞美知州徐君猷 “润物细无声” 般的仁政,将对善政的推崇悄然融入山水之间。两度赴杭州任职的经历,更将他的地方治理才华与务实精神推向极致:首次任太守时,他目睹西湖淤塞、百姓受困的景象,立刻将民生放在首位,全力调研整治之策,用实际行动展现出卓越的治理能力;待第二次重返杭州,即便好友黄庭坚曾劝阻他过多卷入地方事务,他仍坚持以政务需求为先,无视劝阻选拔合适的地方官员,那份不徇私情的政治务实,尽显为官担当。随后,他亲自主持西湖疏浚工程,挖除淤泥、加固湖岸,更筑起横贯西湖的长堤(后世称 “苏堤”),既让西湖重现碧波荡漾的景致,又解决了百姓灌溉、出行的难题,实实在在改善了民生。

仕途的颠簸与地方的实践,也悄然重塑着他的精神世界。他渐渐察觉,自己的内心并非如早年诗句中所写的那般洒脱无挂,禅宗佛教的智慧开始渗透进他的思考,为他消解失意、抚平心绪;但即便精神受释家影响,他的底色始终是儒家的家国情怀,对朝廷兴衰、国家安危的牵挂从未淡去,内心的复杂恰是理想与现实碰撞的印记。而这份在沉浮中沉淀的通透,最终让他的理想主义完成了向人间情怀的转化 —— 他热爱自己亲手创造的苏堤烟柳、遗爱湖光这般人间之美,更以温柔的目光注视着世间百姓的悲欢,将文人的才情与士大夫的责任,稳稳落在了民生疾苦的实处,成为跨越千年仍让人感念的 “人间东坡”。

第六集

苏东坡的人生轨迹,总在仕途起伏与情感跌宕中交织,却始终透着向光而行的力量。自杭州任满调离后,他曾被召回京城,因高太后的赏识而得重用,本以为能在朝堂之上多践民生之志,然命运的转折再度袭来 —— 宋哲宗即位后,新党之争重起,政治风波裹挟着他再次被贬,此前的朝堂期许又一次落空。

仕途的失意之外,生活更给予他沉重一击:相伴多年的朝云因病离世,这份猝不及防的离别让苏东坡深陷悲痛,那份失去知己的怅惘,也成了他人生中难以磨灭的印记。所幸低谷之中,亲情成了温暖的慰藉 —— 他与弟弟苏辙得以相遇,久别重逢的兄弟二人形影不离,朝夕相伴间消解了不少漂泊的孤苦。林语堂曾言,这般深厚的兄弟情,正是苏东坡诸多诗作的灵感之源,而他早年为苏辙所作的《水调歌头》,便是这份情谊的绝佳见证。这首词不仅以 “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” 的豁达穿透时空,更展现出超乎想象的生命力:它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传遍世界,美国合唱团曾以歌声演绎其意境,旧金山合唱团更用原汁原味的中文演唱,让东方文人的家国情怀与手足之思,在异域舞台上焕发光彩。

或许正是半生的苦痛与动荡,让苏东坡更懂得如何在岁月里留住欢愉 —— 他渐渐学会从生活细微处捕捉美好,在困顿中寻得安然。晚年的他,迎来了人生的又一次转折:被朝廷重新启用后,他从荒远的海南岛渡海北归,路过大禹岭时,望着眼前的山川景致,想起半生的颠沛与坚守,感慨万千间写下诗篇,将一路的风霜与归乡的期许都融进字句里。

回望一生,苏东坡始终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跋涉,直到北归途中的这一刻,他才真正实现了精神上的超越。那些曾让他饱受磨难的黄州、惠州与儋州岁月,此刻再回首,早已不是单纯的苦难印记,而是化为了生命里温润的 “琉璃岁月”—— 正是这些历经打磨的时光,铸就了他的通透与豁达,也让他成为跨越千年,依旧能让世人感受到生活力量的 “人间东坡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