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ogo
Overview

观纪录片《苏轼》(上)

2025年10月2日
1 分钟阅读时长
index

纪录片总共六集太长了,今天只看了三集捏~

好吧摊牌了,这是一个学校作业……

第一集

苏东坡出生于眉山,相传他出生之时,眉山当地花草凋零、树木枯萎,为他的人生开篇添上了一抹传奇色彩。他的一生始终与不幸的命运相抗争,却在困顿中书写了不朽的人生篇章:二十岁时,他便凭借出众才学高中进士,崭露头角;到了四十岁,已成为当时文坛声名赫赫的大文豪。不过,苏东坡才华外露的同时,有时难免未顾及他人感受;对于王安石变法,他并非持反对态度,仅仅是不认同变法推行过程中的过于急躁,可王安石与宋神宗却不容忍任何不同意见,这也成为他人生波折的重要诱因。心怀百姓的苏东坡,在目睹老百姓的痛苦后,将对民生的关切融入笔墨,写下了许多反映民间疾苦的诗篇;同时,他在多地担任地方官期间,始终以 “为民利民” 为念,主持修建了众多惠及百姓的利民工程。在情感世界里,苏东坡与弟弟苏辙之间的感情堪称天下独一无二,这份兄弟情成为他逆境中的重要慰藉。而改变他人生轨迹的 “乌台诗案”,本质上是一场残酷的文字狱,即便身陷险境,当时仍有很多人挺身而出为苏轼求情,足见其人格魅力与社会声望。

第二集

苏东坡被贬安置到黄州后,所任官职不过是挂名而已,并无实际职权,生活也随之陷入拮据。为了维持生计,他不得不对每一笔开支精打细算,甚至给自己定下了 “每天只用一百五十文钱” 的规矩,饮食上也格外简朴 —— 一天只吃两顿饭,且每顿饭仅有一份主食、一杯酒。好在友人马梦得感念他的处境,主动从官府为他争取到了一块土地,这片承载着他后续生活与心境的土地,便是后来为人熟知的 “东坡”。面对这般困顿,苏东坡从未被困境所压迫,反而以豁达的姿态自由舒展心性,努力让自己的日子过得轻松些;他始终怀揣着对人的大爱,放下文人的身段主动融入当地百姓的生活,在与寻常人的相处中寻得慰藉。此外,身为非常资深的美食家,他也在黄州的简朴日常里发掘着食物的本真滋味,为平淡的生活添了几分烟火气。于苏东坡而言,黄州远不止是一段贬谪岁月的停留地,更是他人生境界得以提升、个人心智愈发成熟的重要成长之地。

第三集

公元 1082 年,苏东坡在黄州写下《念奴娇・赤壁怀古》与《前后赤壁赋》两篇传世佳作,其文辞豪迈、意蕴深沉,自此流传千古,成为中国文学史上难以逾越的经典。黄州岁月对苏东坡而言,更是一场深刻的命运转折 —— 他被迫从官场的纷扰中抽离,沉下心来直面人生、细致剖析自己的前半生过往。在此过程中,他亦保有难得的自省,坦诚反思自身缺点,甚至清醒地意识到,自己曾误将身上的某些不足当作优点去炫耀,这份通透让他的心境愈发沉淀。一次与客人论词时,他曾主动问及自己的词作与柳永相比如何,客人的回答生动道出二者差异:柳永之词需二八年华的女子浅吟低唱,而苏东坡的词却可让关西大汉执铁板高声唱诵 “大江东去”,这番对比恰如其分地展现了他词作风格的多样性。事实上,苏东坡的词风本就兼具豪放与婉约,历经世事变迁后,他的创作更突破了技巧的束缚,进入 “自有天真” 的境界,为厚重的历史增添了一抹动人的青春之美。更具开创性的是,他打破了词坛此前多聚焦男女之情的题材局限,将政治、经济、军事、怀古等多元内容纳入词的创作范畴,极大地丰富了词的内涵与表现空间。纵观苏东坡的文学生涯,黄州时期无疑是他文学艺术创作的巅峰阶段,此间的思考与作品不仅成就了他个人的文学高度,更对后世文学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。